《冬牧场》读后感
《冬牧场》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冬牧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冬牧场》读后感1
《冬牧场》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李娟在20xx年到20xx年的冬天跟随一个叫做局麻的牧民一家子进入新疆阿勒泰地区南部的沙漠中为期三个月的游牧生活,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这种生活中去,与牧民一家子愉快地度过了三个月的游牧生活。
书中很详细地向读者们讲述了他们如何搭建冬窝子、如何放羊、杀马、嫂子如何泡茶等等生活的细节,这是我觉得整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它让我们领略到了草原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不同之处,同时也知道了草原生活的艰苦以及牧民们的艰辛可以看出作者非常热爱冬天牧场的生活。
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笔下栩栩如生、描写极为细致的大自然。作者在书中曾经数次提到自己有个照相机,并且写自己会不停地拍照。在书的最后还附上了自己所拍摄的照片。大部分拍的都是雪地的景色以及局麻一家和自己搭建的冬窝子。体现了作者对冬天的牧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在描写冬宰之后,李娟对羊的一生做了一个很经典的注解:“你不因有罪而死,我们不因挨饿而生。"虽然她说自己不忍心看冬宰的场面,但还是想看并且鼓起勇气去看。从宰杀前的准备工作,到宰杀时牧人的祷告,到“一匹清晨还在旷野中自在奔跑的马儿,中午见散成堆骨肉”,“这是马儿留给我们最后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长冬的力量”。这种笔触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敬和赞颂。
在《冬牧场》一书中,作者用诙谐而平实的语言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向读者们表达了自己对游牧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赞颂。
这个世界没有变动,人们仍然往人多的地方挤,没有几个人走在旷野里,除非自己甘愿。
《冬牧场》读后感2
“干净”,是我读完这本书第一个想到的词。整本书都太干净了,仿佛眼前真的茫茫而白,大雪掩埋了远方。羊啊,牛啊,和人啊,生活在一起,如此和谐纯粹。李娟并不会刻意去擦拭,在她眼中,她心中的那片土地便真的是这般干净。读李娟的书,我想是需要沉淀的,包括你翻开书页时那一片刻的沉淀。
无论你到过阿勒泰与否,她想带你见的远不止眼前的苍茫景象。土地是有人情味的,即使天寒地冻,周遭的雪覆盖了所有去路,住宅里腾起的温热奶香和唠着的家长里短,都在温暖着那片土地,因为人,土地从不曾被放弃、被冰冻。冬天的阿勒泰是,他们听不懂汉语却听得出一声“李娟”,他们揽了所有重活累活只为了给你带来安逸的一夜,你赶着风雪去接一通远方来电,回过头会发现他们在盼你等你。
李娟的散文世界里,没有这个时代的焦虑,只有三样东西:极致的人性美、自然美与生存的底色,冬牧场像一个有浓烈色彩的童话世界,剥去明亮的部分,只留下大片的灰,那是草原人单调的生活,是一代一代人相同命运的重复,这种主题的文字,好像总易往灰暗的地方移了去,可李娟的世界,全没有寒凉与消沉,而是饱含着令人无法忽视的向上的力量,她真正懂得如何把别人看来艰难单调的生活过得有趣,写得有趣。
我们生活得其实有一些急躁,有时候会迫切地想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迫切地想要快速提升自己,甚至有时候读书是这样,阅读成为了一种工具,忘记了阅读的初心,忘记了我们是为什么而读。李娟的书则能令你慢下来,让你看到时间浓稠地流淌,让你有时间好好看一看,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
《冬牧场》的最后写道:“冬牧场的荒寒之气渍透了这半年来的喧嚣世事,每当心气浮躁的时候,总算还有磐石镇放胸间,总算不至迷惘。为此我深深地感激。”——这也是我想对李娟说的话!
《冬牧场》读后感3
搁置许久的书,国庆出行前将它装入行李箱。转辗三地(准确地讲,是两地),放慢脚步,亲近自然,闲暇时光,与书为伴。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别样的旅行体验。
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在假期中将它看完。读《冬牧场》的时候,不时会被作者深情而又不失节制的文字感动到。在这之前,我想像中的放牧场景应该是:风吹草地见牛羊。而真实的场景竟是:满目天空、流云、白雪、黄沙,再无一物。日复一日地顶着寒风,行进在漫天的雪地里,寻找深埋雪下的那一株株枯草。那是何等的荒凉和孤独啊!感慨的同时,不由地对牧羊人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自然严酷,寒冬漫漫。熊猫狗生产遇上了寒流(零下42摄氏度),当母狗生下四只小狗后,感觉到了自己状态很危险,便关闭了产道。等捱过了艰难的那几天,才生下了最后的四只。在自然面前,一切的'生灵都是弱小的。但它能做的就是拼劲全力,保全自己的孩子。
长夜漫漫,伴随着寒风涌入屋内的还有小狗的惨叫,但它们一天比一天健壮。或许正如文中所述:生命远比所看到、所了解的更结实,更顽强。
在牛的冬天那个章节,有一个桥段还是蛮触人心弦的。小牛断奶后,就再也没能天天见到母亲了。渐渐地小牛就习惯了没有妈妈这件事,但牛妈妈却很难习惯。偶然地一次,小牛回来的特别晚,正在被挤奶的牛妈妈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宝宝,不顾一切奔过去闻它、舔它。但小牛无动于衷,已经不认得妈妈了。
看到这里,还是有一丝丝地难过,虽然这是它们生命必经的历程。谈及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远走他乡,早已习惯父母不在身旁。而父母依旧将我们点滴挂心头。正如老人家总说起的一句话:父母可以为儿女做的,儿女很难做的到。
通篇最让我感动的地方,作者写到“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正在过去。”气温总会缓过来,一切总会过去。不由地让我想起我当兵的那段时光,总是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看的到头的辛苦可以坚持。
借用文中的一句话: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的有希望。勉励、鼓舞自己,在奋斗的路上,我们一起加油!
《冬牧场》读后感4
“我说:‘家里不是有狗了吗?’他说。‘谁知道能活多久?’居麻给梅花猫吃肉时,嫂子反对:‘豁切!’嫂子给猫吃肉时,加玛反对:‘行啦行啦!’加玛给猫吃肉时,我反对:‘它已经吃了不少了!’我给猫吃肉时,居麻反对:‘它吃得比你还多!’总之一家人就这样互相宠溺着它。”
每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总会想起七岁时,我在一个电话亭旁看到一个大哥哥,他背着一个书包,你做梦也不会想到那里面究竟有什么?那里面有猫,不是一只猫,也不是普通的猫,而是两只全身金黄,刚生下来没几天的小奶猫!
怎么才能说出《冬牧场》的有趣之处呢?如果说《雪域豹影》是一幅漫天大雪与一座山的水彩画;《红豺》是一幅青青草原地上一只兔子与一只鹿地相遇,那么《冬牧场》则是一个人与一群马、一群牛、一群骆驼的合影。
在李娟笔下,如此凛冽的环境都能有着如此快乐的气氛。
也许,你不曾在一个夜晚,一粒牛粪掉进了你张着的嘴里;也许,你不曾为了打一个电话,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也许,你不曾因为冬天里的牛奶,而只给小牛喝了几口奶?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远离快乐的人。
如果,你曾经为了捉一只小鸟,而扮成一颗假树吸引鸟儿,却招来了许多蜜蜂;如果,你曾经为了和小伙伴一起快乐的吃蛋糕,却把脸上、手上涂得全是奶油;如果,你曾经捉了一条鱼儿,却被它的鱼尾巴扇了好几个耳光……
是的,寒冷的冬天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它依旧在我的心中,告诉我没有风雨地吹打就不会存活。
“每当我独自走在暮色四合的荒野里,看着轻飘飘的月越来越坚硬,成为银白锋利的月亮”。
《冬牧场》读后感5
茫茫的原野上,雪像羊毛被似的,把大地捂得严严实实的。在这寒冷的大地上,有无数的牛、羊、马,以及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
李娟跟随一家哈萨克牧民去了冬牧场。《冬牧场》讲的是她以自述的方式,在冬牧场度过一段荒野生活。
李娟的文字很平实,不愧为文坛清新之风。一开头,李娟就说明了自己不是那种严谨,举止优雅的作家。“我正趿着拖鞋,沿着水渠大呼小叫的跑,边跑边回挥棍子。”感觉一点也不像个作家。
在沙漠中即使是很廉价的东西也是宝贵的,在荒野中,加玛带着的一对土里土气又廉价的耳环在荒野的映衬下显得光彩动人。
还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水。一望无际的沙漠,沙漠里哪来的水呢,只能把地上的雪融化以后用,而且还是要把地上的雪渣一点一点收集起来,而雪水是有点,或者说非常脏,融化以后还要沉淀好几遍,而沉淀后的水也看不下去,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用水,而煮一下就成了饮用水了。
在冬牧场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牲蓄们了。人们对牲蓄们也是十分关心。关爱的在李娟的笔下,由许多动物,但她都以仿佛跟一个和一个人说话的口吻写他们。有因为生病而住进住院部地窝子的少先队员,小羊。天天被居麻打的嗷嗷乱叫的梅花猫,能吃好喝好假装努力守护地窝子的熊猫狗刚生完小狗就被人抱走了,连叫都不叫。还有到处乱跑找吃的骆驼。。。这些动物陪伴牧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天。
在李娟他们的冬窝子里有一台电视机。这玩意儿在荒野上得有多稀罕啊!虽然信号十分不好,充一次电需要很久,而看不了多久,又得充电。但是有了一个电视,她们就很满足了,他们能接受到外面世界的信息了,他们为了看电视,晚上也不点灯,大家在黑暗中一起注视着电视屏幕。
在书中有一句话出自李娟之口。“因为从小生活动荡,才更贪恋宁静与一成不变,因为历经暴力才更愿意描述平安与温柔,因为悲伤才敏感与喜悦”正如李娟所言,在荒野中并非没有痛苦,只是将目光转向了快乐。在平凡的生活中写出不一样的瞬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