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 ……此处隐藏4919个字……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过渡:黄河[渭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指导学生阅读7-8页,讨论回答:
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磨制石器和耒耜、种粮食、饲养动物、住房、制陶等)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不同于河姆渡原始居民?(木和石制工具、粟、半地穴式住房、骨制箭头和鱼叉钩、彩陶、纺织制衣等)
3、对比8页《干栏式房屋》图和9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讨论: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近海湿热或内陆干寒)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各自是怎样考虑的?(通风防潮防兽或抵御风雨保暖)接着读第7页“文献资料栏.《白虎通》摘句”,启发学生引申:人类应设法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4、第10页“练一练”与第8页遗址图相配合,选出:D。
5、第11页“活动与探究2,看图分析”,讨论回答出:鱼和鹿,说明半坡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食物种类丰富。
6、第11页“活动与探究3,找一找”,讨论回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种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和蔬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指导阅读9—10页有关的“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1、提问: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不一样——南方是干栏式、北方是半地穴式,因为地域不同,自然条件不同,人类必须适应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
2、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的分工: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等。
3、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第一,人们想让死去的亲人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财产作为随葬品。
第二,农耕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富增多。(社会生产力进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贵贱之分;权力不同,所占有的财富也有了多寡之别,贫富分化随之出现。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1、《原始的农耕生活》讲到了三种代表。其中,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种植的国家。(半坡、河姆渡、蔬菜)
2、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分别是、、。其中,半坡原始居民是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约七千年、约五六千年、约四五千年、黄河)
3、指导学生填《我国原始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表》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活动区域原始农耕
(工具、作物)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原始居民约七千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磨制石器、骨耜、种植水稻住房下面
饲养牲畜盖屋挖井、制陶、玉、乐器半坡原始居民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黄河中游)磨制石器、木制耒耜、石刀、种粟和蔬菜可能养猪制彩陶、纺织、制衣大汶口原始居民约四五千年山东泰安(黄河下游)磨制石镰、石锄制黑陶、白陶
4、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提醒预习第3课《华夏之祖》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6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三、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四、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拿着两个时期的居民住的房子一样吗?看课本11页至12页。
房屋样式的不同,也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要定居下来的人们,在北方和南方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北方主要是解决取暖的问题,南方主要是解决雨水的问题,面临的问题不一样,解决的方式就不一样。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文档为doc格式